2020年广告领域最大的黑天鹅,就是苹果要限制IDFA这事了。消息传出,互联网众大佬都坐不住了,江湖上一片哀嚎。行业预测,像京东、淘宝这类大量投放定制化精准广告的客户,和多数的互联网媒体,可能都会受到相当大的影响。而Facebook的小扎更是公开哭惨:苹果新规一出,Facebook联盟的收入可能会下降一半。
IDFA真的有这么大影响?具体会影响哪些方面?我们有什么应对方案么?这些问题,有必要跟所有的从业者和关注者彻底聊一聊。
需要先提一下,应对苹果新规,确实是有可行的解决方案,仍然能够获得稳定的IDFA的!请大家耐心看完本文。
IDFA是个啥东西呢?它的全称是Identifier for Advertising,是在iOS系统上与设备对应的一个唯一ID。从名字就能看出来,这就是个专门为做广告生成的ID。
那么在数字广告中,IDFA都在那些场景发挥作用呢?简单来看,主要有三个场景。
1. 效果归因:搞清楚广告主的每个转化来源于哪个渠道,这是数字广告的重大优势。怎么做到的呢?以应用下载为例:用户点击广告时,媒体会向归因的监测方发送一条消息,告诉他用户”x”点击了某客户的广告;当用户”x”下载了该客户的应用并打开激活时,也向监测方上报,”x”激活了该应用;监测方把两边的”x”一对照,就知道这次转化是哪个媒体带来的了。显然,这里的用户ID”x”,必须是个跨应用的通用ID,在iOS系统中,用的就是IDFA。
2.用户画像:要把乱七八糟的用户行为加工成用户画像,先要有一个统一的ID,把这些行为串在一起。因此,用户ID的唯一性和连续性,对用户画像的质量至关重要。
3.程序化交易:如下图所示,用户来到媒体时,媒体通过广告交易平台(Ad Exchange, ADX)实时向各个需求方平台(Demand Side Platform, DSP)发送询价请求,各个DSP接收到请求后,判断该用户是否自己感兴趣,如果感兴趣,则参与本次竞价。显然,ADX和DSP也需要有个公共的用户ID,才能完成此过程。
原来在iOS设备上,每个与广告有关的应用,在缺省状态都能拿到IDFA,用户可以手动将其关闭,这种方式叫opt-out;
新规以后,缺省状态变成了无法拿到IDFA,只有在用户手动打开后,应用才能拿到,这叫opt-in。
结合上面的几个场景,我们再来看看,苹果新规对数字广告产业具体有哪些影响。
首先,效果归因会出大问题。因为归因必然需要跨应用对应用户身份,没有了唯一ID的设备,就像是断了线的风筝,让应用也无从寻找。这样效果广告和路边盲投的广告牌也就毫无差异了。显然,对于以实效为核心竞争力的数字广告来说,不啻于一个核爆级的重大打击。
程序化交易,因为ADX和DSP找不到一个公用ID,也太不好做了。当然,这个市场不会归零,因为程序化交易还有部分对用户不敏感的品牌预算,这些还是可以做的。
对用户画像的影响呢?阿里、京东、快抖、微信、Facebook、Google这些巨头,都有自己的账号体系,在自己的应用体系内部,是完全可以用于串接用户行为数据,做用户画像的。因此,从原理上说,在巨头的应用内部投广告时,还可以相对精准地进行。
不过,在淘宝、京东从合作应用卖量,也就是广告联盟的场景下,问题又出现了:由于在合作应用中,无法拿到淘宝、京东的用户ID,也没法用设备的IDFA串接,于是,淘宝、京东的用户画像就派不上用场了。
总结一下,苹果新规以后,由于设备级的公用用户ID大面积缺失,对效果归因、程序化交易等影响极大,如果不能解决,会让iOS的数字广告市场一夜回到解放前,变成类似茹毛饮血的状态。
面对这么大的影响,数千亿美元的数字广告市场,当然不会坐以待毙。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都在想方设法给出一些替代方案。
首先,苹果捅了这么大的马蜂窝,也不好意思管杀不管埋。由于苹果并不怎么涉足广告业务,加上坚决给客户当爹的产品原则,按自己的意志做了个替代产品:SKAdNetwork。其实质是把采集IDFA的权力回收,广告页通过APP STORE跳转之后,官方可以完成效果归因,但是不会透露具体用户ID。也就是说,苹果自己下场,做了个广告归因产品。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如果说这个方案靠谱,那海带就得算海鲜:首先,这个方案只能解决归因的问题,而且仅限于应用下载类客户,对于在网页转化的电商等客户,还是无能为力。另外,除了归因,还有用户画像和程序化交易等场景,这个方案也是根本没有顾及的。
苹果之外的各路豪杰,也动起来了。面对苹果比较封闭的系统,多数人的方法原理都类似:采集iOS设备一些可采集的信息,然后计算生成一个唯一ID。以市场上某家的iOS上的 新ID概念为例,他们抽取iOS设备一些静态信息,揉吧揉吧,再加密一下,就可以得到一个“唯一”ID,当然,这个“唯一”目前还没有产品数据佐证。(逻辑如下图所示)
这种方案,意在建立一种IDFA以外的第三方ID体系。然而从六月到现在,新ID仍停留在概念阶段,甚至没有产品试运行数据校验方案的可实施性,苹果对于设备硬件信息的采集管辖之严格,让这种ID的唯一性、可校验性十分让人担忧。
1. 市场对新ID大量的采用和认可:依我看,这样的共识达成难度太高了。另外,iOS上可采集到的不变信息,完全看苹果的意志,这方面不确定性也相当大。
2.历史数据的关联:大量的媒体和广告主,都已经在IDFA体系下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如果彻底换到一个新的ID,那么意味着这些历史的数据资产也就二分尘土、一分流水了。显然,没有谁会心甘情愿这么做,这也就进一步增大了对这种第三方ID达成共识的难度。
这么看来,最好是有一种稳定的ID,能在IDFA缺失时及时顶上去,同时还能与IDFA关联起来,这样原有的用户体系和数据资产不至于推倒重来。
这怎么可能呢?其实,大家可能忽略了一点:在苹果新规施行以后,IDFA并不是不存在了,只是拿到变得困难了!经应用申请,用户确认后,应用才可以获取。那么既然IDFA还在,上面那种理想的ID,在理论上就是有可能的。
为了印证数字联盟回归原生IDFA的可实现性,我联系他们进行了业务咨询,也进行了一些调查。
数字联盟在iOS的上的用户ID产品,原理大致是这样的:在新规以后,某台手机上哪怕还有一个应用可以拿到IDFA,那么只要在该应用中嵌入了数盟的SDK,就可以把他拿到的IDFA同步给其他应用。我们可以来半定量估算一下这个方案的可行性:假设新规以后,用户有10%的概率向某应用授权使用IDFA,假设在二十个应用 里安装了SDK,通过简单的概率算一下就知道,数盟SDK能拿到IDFA的概率就是88%了。当然,这样的模型没有考虑到各应用的活跃和其他情况,只是个参考,但是可以用来说明原理。
更关键的问题来了,数盟的SDK在某应用上获得了IDFA,如何同步到其他应用呢,别忘了现在没有公用的设备ID可用了,这岂不成了鸡蛋蛋鸡的问题?而这恰恰是该方案的关键。
上面咱们说了,用iOS设备上的静态信息加工一个稳定ID,看似可行,实际上,静态信息的开关大权都在苹果手里,完全没有可靠的保障。目前来看,稳定的静态信息,长期来说几乎不存在。
那怎么解决呢?这里有个思维的盲点:在串接各个应用时,其实并不需要唯一的静态的信息!只要在某个时间段内,两个应用观察到的手机动态特征非常相似,就可以判定为同一台设备了。而数盟的方案,正是利用动态信息把各个应用定时串接起来,只要其中有一个拿到了IDFA,大家就都可以靠上去了。大致的原理如下图所示。
那么这些动态信息都有什么,又如何获取呢?这属于人家的技术机密,我就不知道了。
1.SDK有足够覆盖率。我查了查数据,数盟成立于2014年,在中国市场已经覆盖了不少头部应用。目前,他们已经覆盖了超过92%的移动设备,有接近2亿的苹果设备日活,和接近8亿的安卓设备日活,完全可以让上面的方案变成现实。
2.产品有足够稳定性。数盟的iOS IDFA兼容解决方案已经在八月开始与多家头部APP进行产品测试,测试0.71亿台次,数据皆稳定无异常。
并且,即使用户改变了IDFA,也可以通过这一方案跟原有的IDFA串接起来,形成更稳定持久的设备的ID,也就是数盟所说的”可信ID”。
面对苹果日渐封闭的生态,我觉得有必要向大家推荐这样的稳定ID获得方法,不只是苹果,谷歌也加入了免费ID标识收紧采集的大环境中,商用ID代替免费ID将会是整个大数据行业未来的趋势。
这个问题啊,首先看淘宝京东是怎么给你投广告的,当然了内部的话就是用你的账号,你搜索过什么推给你什么。
不过,下次你们可以留意一下有没有这种情况:你在TB或者JD,尤其是JD 搜过的东西,会在你用别的APP的时候信息流里看见。
比如你搜过什么母婴产品,然后回头看凤凰新闻的时候,开屏就来一个母婴专区全场3折之类的,这种好像追着你后屁股跑的广告,就是IDFA定制化投放的。
故事是这样的,某天你打开JD,搜索了iPhone12 ,看了一眼,关了JD。
之后你又去看了头条,头条很多广告位要卖的,你在浏览头条的时候头条记录了你的IDFA,
然后再把他们在拍卖的广告位的位置(是信息流还是banner还是开屏)和浏览他们APP的人群画像、设备标识(包括IDFA)发到广告交易平台(ADX)上,当然这些是加密的字段哈,不是赤裸裸的就贴上去
ADX把适合的广告位和浏览者信息传送给广告主(JD),JD解锁字段之后看到,哎这个IDFA之前在我这里浏览了iPhone,那我可以拍卖这个设备的信息流广告位,展示iPhone12的折扣啊、活动等等信息。
如果竞拍成功美国苹果id分享2018 7月,你就看到了iPhone12 JD商城的广告,整个竞拍过程都是毫秒级的,也就是说信息流广告,是在你打开某个APP的时候被拍卖出去的,广告的内容取决于你的标签。
用来去锁定你平时的搜索习惯、喜欢用的APP、平日的活动范围,这些是用来给你一个主观标签。
比如啊:如果这个设备经常浏览小红书、唯品会、机型是苹果最新款,活动范围主要在北京东部,那可能京东的画像算法里,你是一个30-35,女性、白领,就会给你投一些OL风格女装啊、化妆品啊这些他们认为你会喜欢的东西。
为什么叫匿名化呢?因为即使知道IDFA并且收集设备的使用数据,也是不能定位到“你”到底是谁的,是通过设备行为给设备投广告,保护了用户隐私,也放大了广告主利益。
当然,一些APP会把IDFA和账号、甚至个人敏感信息关联,这种作法属于跨过道德的边界了。
那么现在,IDFA不让采集了,JD内部照样可以通过你账号去给你推东西的,不过跨平台就不行了,你出了JD的门,就不在是JD认识的人。
打个比方,以前你在JD和头条的代号都叫编号89757,现在你去JD叫粉嫩的宝宝,到头条叫凶猛的张飞,那两个APP之间是没办法跨平台锁定你的。
这里插播一句,以前看到过有人说,如果关闭IDFA,就不会收到广告了,默默说一句,不是不会收到广告,只是会收到很多不相关的广告,你不能被标签,不代表你消失了,只是你很难被定义而已。
而且不局限于TB、JD啊,所有APP只要有推广需求,或者内部消费转化的广告需求的,通通都会受到影响,而需求方受影响,媒体方也受影响啊,所以其实那种既有推广需求又有广告位售卖的APP是最遭殃的。
精准投放不能做了,最坏情况APP可以盲投,承包整个流量池,总有一款会选我,
这里我们这些渠道们的打工人就终于登场了,正常iOS移动设备的APP下载推广和渠道都是CPA结算的(不是会计考试的CPA,是广告结算的CPA)
这个A一般都定义是激活,就是点开APP了就算一个有效流量,这个A怎么确认,就是核对IDFA,渠道把我们记载的IDFA拿出来和APP记载的对重复用户、无效流量,这中间很多反作弊技术算法啥的市场打工人搞不太懂,反正是IDFA是苹果系统唯一一个核对依据。
这个也是现在我们这些人不敢轻举妄动的原因,Apple官宣推迟之后,联系过一些第三方,都是想用自己生成的新ID代替IDFA,但是这些产品都想做联盟,加入联盟的人多了,大家你好我好大家好,万一加入联盟的人不多,大家大眼瞪小眼。
我们是第三方,还不是强势第三方,就得看强势APP都怎么选,因为他们肯定都是跟渠道用自己选的方案结算,会倒逼渠道也用这个方案,所以现在大家都是沉默的修罗场。
12年9月份iOS6发布,IDFA(英文全称是 Identifier for Advertising)面世,用于给APP开发者跟踪广告的投放效果。经过数年的应用,IDFA作为iOS系统的设备级参数,已经深入到 iOS 营销生态的全业务链条,串起了从广告定向曝光、点击、转化、归因分析的整个链路,对于程序化营销行业来说,IDFA 能否成功获取至关重要。
对于程序化广告行业链路中的各个参与者,影响最大的包括一些第三方监测归因分析平台、第三方需求方平台(DSP)、数据管理平台(DMP)等,设备级数据标识的变更甚至消失,可以说是完全破坏了这些平台的根基。
对于跟京东和淘宝这样的大型甚至于巨头媒体,营销生态体系是相对比较闭环的,这些媒体拥有自己的UserID作为用户的唯一标识,而媒体通过IDFA、IMEI、OAID等设备通用参数,为广告主、第三方平台提供了数据标准对接的方式。
iOS的变革,对于营销生态相对完善的大媒体、比如淘宝、京东等相对影响会比较小。
SKAdNetwork是苹果在2018年5月推出的归因方案,可以在包含用户隐私的同时进行APP转化归因。该方案无法提供设备级数据、无法追踪深度转化、无法实时回传归因结果、可创建的推广活动数量也有上限。该方案仅是作为归因的解决方案,无法解决iOS设备数据标识的问题。
通过 IP 或 IP+UA 等非设备 ID 进行归因的方法,该方案常用于第三方监测平台,匹配率比较低,一般作为获取不到设备码时的备用方案。
由热云联合多家媒体和广告主联合推出,通过获取设备非隐私参数生成设备级参数。
该方案通过获取设备的一些非隐私性参数,如手机总存储容量、内存容量、型号、系统更新时间、系统启动时间、系统用户名称、运营商名称等多个参数进行组合,来进行用户唯一设备的标识,同时在参数发生变化时,进行新旧参数的关系映射,保持数据的实时更新。
由数字联盟推出的iOS 14 ID 解决方案,通过集成数字联盟的SDK,上报可信ID的方式去获取,由数字联盟返回设备对应的IDFA值。
Branch Metrics是美国一家提供跨平台链接和归因技术的公司,帮助企业实现多渠道综合营销和归因解决方案。Branch的业务一直是在专门针对没有IDFA和GAID等通用标识符的世界,构建链接平台和品牌技术,Branch采用了自身的匿名的概率算法结合历史归因数据去进行精度匹配。Branch其本身的技术和算法并未公开,因此也无法探知其采用的设备标识方案。
最终行业会选择哪种方案,目前还未明朗,依赖于各大媒体的站队情况,大家也需要持续关注最新情况,提前做好准备,避免变革来临时,措手不及。
对于阿里、京东能不能给用户投定制化广告的回答很简单:应用内照投不误,应用外定位无门。
我看前几个答主其实对这件事对于广告行业的影响已经阐述的很清楚了,那这里我就不做赘述了,这里想提一点,就是前几个答主都提到一点,关于广告联盟的私域流量去抵制IDFA消失带来的冲击。
其实,这件事情出来的时候广告界就已经有“私域为王”的声音了,我刚开始还觉得是广告联盟为了掩饰自己的慌张整的通稿,后来发现还真有一堆人信。
但是,我希望题主能保持清醒,不要以为坐等联盟用私域流量就可以拯救你们,这个思想Hin危险。
本文超长预警,我把专业内容掰开搅碎讲,建议题主先收藏慢慢看,一定要看到最后,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这篇文章我不赘述前面答主提过的影响什么的,我主要讲两点:第一,所谓联盟私域流量为什么替代不了IDFA; 第二,选择正经的解决方案需要看哪几点因素。
想要知道IDFA为何这么重要,首先我们要看IDFA在程序化广告里的作用。
当APP有最新的推广需求时,高效的推广方案绝不是广撒网的盲投,而是有针对性的定向投放,(比如:倩女幽魂手游APP会给同类手游玩家、和在视频网站中浏览过同类手游攻略的用户投放)这样可以提升推广方案的ROI,最低成本达到高效转化。IDFA在其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是目前苹果系统唯一的跨平台设备追踪标识,可以帮助APP精准锁定他们目标客户。
对于曾经的活跃用户,进行针对性的召回投放。比如:你曾经一度沉迷吃鸡,每晚大吉大利,但最近琐事缠身,就很久没有玩儿了,甚至随手卸载了。游戏开发者为了让你重回吃鸡阵营,会利用IDFA锁定你经常浏览的APP,然后定向投放该游戏的信息流广告,重新召唤你的游戏热情。
APP拉新的结算方式一般都是CPA, 需求方会用通过渠道下载、安装、激活用户的IDFA和渠道核对、结算。IDFA是苹果官方发布针对广告推广的唯一标识,其覆盖率和公认性都得到认可,也是iOS体系目前为止CPA结算的唯一依据。
:APP在投放广告的时候,锁定精准用户是提高广告效果的重要手段。电商平台就经常利用IDFA定向投放让客户不断”剁手“,用户这边刚关上淘宝”秋装“界面苹果美国id公用账号是什么,转头就在芒果TV首页看到店铺推荐,这是因为电商追踪IDFA,根据用户搜索历史针对性投放产品。APP还可以统计从同一产品广告多次点击的用户IDFA,对这群强意向用户再次宣传,增加转化几率。
2.用户画像:所有APP的收入有两大源头:内容、广告,而在售卖广告位的时候,精准的人群画像是APP的一大竞争优势,IDFA是人群画像的归因依据,APP收集同一IDFA所有行为,推测用户偏好,总结为用户标签,而需求方可以在投放的时候针对产品进行定向的标签投放。失去IDFA后,APP之前做的用户画像也将全部作废,Facebook统计APP效果广告的收入将骤降50%以上。
3.效果分析:在传统广告投放过程中,需求方会统计点击广告的用户IDFA,把这些IDFA和自己的用户画像数据库进心匹配,来衡量媒体的用户质量。不同媒体、需求方对人群画像有不同的定义和策略,举例而言,对于客单价两万以上的高端医美机构,中高管理层才符合他们对”白领“的定义,但可能对于一个资讯类媒体APP,手机单价3000元以上的,都标签为”白领“,那么当医美机构找媒体APP投放广告,用点击用户IDFA和自己数据库的匹配,医美机构就会发现媒体APP对于标签的定义的误差,从而可以优化投放策略,实现更精准的用户锁定。
行了,IDFA的强大作用讲完了,我们再来看看,私域流量到底为什么替代不了IDFA呢?
IDFA具有唯一性,目前第三方是以IDFA为依据对广告作弊进行监测的,相比而言,私域流量的用户身份都是账号申请制的,是不存在唯一性的,因此私域流量造假是没有有效的监测手段的。当黑产为完成KPI进行刷量的时候,可以利用同一设备反复注册账号,这种作弊成本比起篡改设备ID成本要低得多,IDFA无法采集后,第三方对于私域流量刷量将无法监测,这不符合多数品牌广告主对于投放质量的监测需求。
每个APP拥有的私域流量都基于独立的账号系统,跨APP之间的私域流量互不兼容,一个用户在淘宝叫张三.163,在头条却叫李四.yahoo,用户追踪成为不可能。现在的APP投放广告后,可以根据媒体端回传的IDFA与自己用户画像数据库比对,判断媒体端用户画像策略与自己的要求是否匹配,私域流量替代IDFA后,媒体端不会回传属于自己的用户账号,APP如果想继续保持对于广告投放精准度的判断和优化,就要针对每一个拥有私域流量的平台建立一个数据体系、分别对接,广告成本倍增,效果却大打折扣。即便是微信、支付宝这样的私域流量大户,也很难短时间内教育全部用户用统一账号登录不同平台,所以私域流量的拥有者在IDFA消失后反而获利的说法,是无稽之谈。
如此看来,说私域流量媒体在IDFA不可采集后反而利好,其实并不足够客观全面。对于应用和第三方而言,去寻找一个新的唯一ID系统,才是真正的解决办法。
显而易见,勤等着你的渠道是不好使的,自力更生去寻找解决方案是最佳选项,市面可选的解决方案,前几个笔者都陆续提到了,我就来讲讲如何去挑选一个最佳的解决方案。毕竟这种骗子方案很多,有些只是叫的大声,产品根本不行。
iOS新规是今年六月公布的,原定九月上线,嗅觉敏感的公司应该最快速度反应去调整自己的数据策略,现在已经过去小半年了,如果一些第三方方案还只停留在PPT阶段,那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聪明的第三方要尽快用优惠价格甚至免费先让头部应用使用自己的解决方案,因为头部应用足够强势,如果他们中的大部分都采用一种数据方案,那么渠道为了迎合这些强势客户自然也会采用这个方案,如此一来神不知鬼不觉的占领市场。
有些第三方解决方案在网上挂了好几个月了,问有谁再用都说不出来,甚至方案基本数据都拿不出来,这种方案属于选了就是亏了,而且不要被什么所谓“联盟制免费使用”迷惑,天下哪有免费的午餐,免费的就是一个标识,剩下的服务都是要钱的,说白了这种免费使用的东西不能给应用带来任何附加价值,只是在白嫖应用自身流量而已。
所以,一定要问产品运行数据怎么样,现在都谁在使用了。答不上来就一律是骗子产品!
大数据大数据,这个“大”很重要,如果说产品本身有稳定运行的数据,那么能覆盖多少iOS移动设备就决定了产品后续的活力和竞争力,别一顿操作猛如虎,最后覆盖两千五,这就尴了个大尬了不是。
当然了,现在只要是个数据公司都说自己国内覆盖几十亿,甚至全球覆盖率超过90%。
如何迅速辨别一个公司的大数据实力?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用户墙,来看看阿里旗下数据公司友盟的用户墙
插句小八卦,之前闹得沸沸扬扬的总裁事件,蒋凡,以前就是友盟的CEO,友盟被阿里收购的时候,总裁才成了“太子”
咳咳,扯远了,说回来,或者我们再看看业内设备ID做的比较好的三方公司数字联盟的用户墙:
然后你们可以去看一些二三流数据公司的用户墙,秉持着点名表扬,偷摸批评的原则,这里我就不放了。
能上墙的肯定是最能吹牛*的客户了,如果这些客户日活量都只有几百万,那你第三方拢共能采多少数据还没ABC数么。
我把这个放在第三条不是因为这个因素是第三重要,而是前两个不满足这个逻辑上是不可能实现的,其实从重要性而言,设备ID的唯一性是我们选择解决方案的首要参考。
IDFA是用来追踪用户的,我不管你的替代方案是什么,如果连唯一性都保证不了,那别的都是扯淡。
唯一性这个东西就跟覆盖率一样,随便谁都会叫嚣自己标识/ID的唯一性,作为甲方如何判断。
1.看详细报告,啊,别我用你监测最后你给我来一个渠道73%线%假量剩下的无法识别。我问你你怎么能判断的?你说根据设备黑名单、渠道黑名单、异常行为blabla说一堆;我问你,那能看逐条设备详细报告么?你说对不起我们只有数据报告,但是我们有超过99%的设备覆盖率、99.99%的准确率和复杂精密的独家算法。如果你被一顿套话忽悠了,那你就是个大头韭菜。
那些个对自己商用唯一ID底层逻辑极其自信的第三方,可以拿着设备名单,去用户那里一个一个对,我告诉你我们下发的ID是什么,生成逻辑是什么,我们采集了哪些动态信息,哪些静态信息,你看我为什么说这个渠道73%是假量,我能一个一个跟你对数。这个才是牛*的设备数据公司,你一个天天喊着做唯一标识或者ID的,你们做出来的东西都不能拿出来逐条对数,就整个数据报告糊弄事儿,都是千年的狐狸,跟谁玩聊斋?
别跟我扯数理逻辑太复杂,我不懂,技术懂,来对线。别跟我说这部分是核心技术不能公开,我花钱买的就是你们技术和服务,你一做唯一标识的,标识都不能公开,我买了个寂寞。
2.看生成逻辑。现在市面一些推IDFA替代的全新ID的那些个采集指标是认真的么?系统更新时间?系统启动时间?你知道同一默认系统更新时间整个中国多少iOS设备在集体更新么?你随便采一堆静态信息,整个加密算法,就能替代IDFA了?不是PPT做的好看产品就是好的,作为需求方要看产品看产品看产品!看数据看数据看数据!
3.看使用用户。 IDFA解决方案是iOS系统未来的唯一标识体系,你也说了你是小众APP,那就必须紧跟大厂步伐,打听打听头部应用都在用谁。不过啊,现在很多第三方不要脸起来天下无敌,明明都是几百年前的客户还挂在嘴边蹭热度,这种要不就内部关系打听一下,要不就产品试用。我也不听你闭眼吹,你既然对接那么多大厂,那我一个小众APP的用户你应该能覆盖至少八九成吧,我试用产品,看你生成报告。
可别跟我说,我们的ID是不能对外公开的,但是现在其实各大头部APP都加入了我们,你放心使用 ,相信我们的策略和报告。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其实苹果标识收紧也只是一个开始,毕竟苹果硬件收入已经是千亿市场,而广告商提成才百亿而已,所以苹果已经不需要抱开发者的大腿了。而苹果这么一搞,谷歌不可能无动于衷,毕竟人家苹果都说了,我这么做是为了充分保护用户隐私,隔壁谷歌啥也不干,那岂不是背上不顾用户隐私的锅?
所以谷歌连忙也收紧了GAID,包括华为、小米这种手机厂商今年也陆续加入一些隐私保护的策略,其实未来免费的通用设备ID可能会被彻底取代,一个技术可靠、数据稳定的商用设备ID可能会成为开发者们进行数据统计和程序化广告投放的下一任利器。
简单的说苹果公司会为每台设备随机配置一个供广告商使用的识别符,是Identifier for Advertisers的简称。
IDFA是移动设备ID的一种,在不触及用户个人信息的情况下,可以帮助开发者更好地运行App内置广告,包括追踪和识别用户等,从而帮助品牌推送个性化的广告内容并获得广告收益。
2. IDFA以往是默认开启的,一台设备仅需一次授权,用户如想关闭授权需主动在系统设置的隐私选项中选择限制广告追踪(Limit Ad Tracking)。
3. 当用户更换手机时,IDFA也会跟着改变。如果对上述定义还是不太理解,仅需记住:IDFA对于个性化的广告投放十分重要,App开发者和广告主可以基于IDFA触达移动设备、和用户进行互动,对移动营销进行追踪与归因分析、从而衡量移动营销的效果。
由于其收入中有一定比例的流量变现收入,短期内或受影响,但由于有其自身的ID体系,完成技术调整后,将恢复。(汽车之家,土巴兔等)
一是大媒体平台有自己的用户ID体识别系,对设备ID的依赖程度可替代。二是新规实施后对第三方平台的打击,更加突显出大媒体的价值。三是效果衡量变得困难后,广告主害怕作弊但又缺乏评估手段,在投放时会更倾向于大媒体平台。
追踪与归因平台,DMP/CDP厂商大多使用设备ID做为用户设备的唯一标识,如果设备ID没有了,在这条技术路径上追溯广告效果归因的手段失效了,运营用户的DMP/CDP的工具也失效了,一切的技术投入与运营积累就完蛋了吗?
其实,苹果并没有放弃广告商,早就在2018年准备好了一个方案——SKAdNetWork。SKAdNetwork是让广告平台(Ad Network)在不获取IDFA的前提下对用户的点击和安装行为提供的一套安装追踪解决方案 (暂时还不能追踪“打开”以及消费等)。原理如下:
例如:用户点击了“快手”上面的一个广告,广告会将带有签名的广告信息给App Store, 当用户在苹果的App Store中下载并安装了广告主的App, App Store将参数回传给“快手”。且该信息只有24小时的的时效性,对于24小时后的广告统计无从计算。
QIMEI是灯塔推出的终端ID精准识别体系,包含Android/iOS两类主流终端的识别。其主要思想为:SDK将各种ID采集上报,后台利用的ID关系库、山寨库和校准算法,实时生成/找回终端唯一ID并下发。
TDID是基于SDK获取的设备信息以及常量参数并结合TD的加密方案生成一台设备的标识,以便持久化来保持设备的唯一性。
UMID是基于友盟+自己的设备ID生产算法,在APP的生命周期保持稳定性和唯一性。
Web和APP的SDK会结合用户浏览器内的cookie和设备ID,给该用户标注虚拟ID,这些用户ID最终形成数据库,从而实现用户在没有登录移动网页端的情况下,跨平台判定APP下载的渠道归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