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省委书记刘家义猛击一掌开始,山东的官产学三界纷纷自我反思,网友们也像卸了闸的洪水一般,痛陈山东各方面的弊病。从渤海岸边到大明湖畔,唱衰山东的论调甚嚣尘上。自我感觉良好的山东突遭棒喝,一时被打的有些晕头转向。
近半年来,我写了几篇关于地域的文章,解读吾土与吾民,也颇引起一些讨论。面对被卷入舆论漩涡的山东,很多山东人乃至外地朋友都来问我:
事实上山东作为IP,一直是块金字招牌。如果在中国选几个最受欢迎的省份,山东肯定位列其中。
多年以来,山东人的总体形象一直很好,求职也罢,升官也罢,交友也罢,只要自豪的说俺是山东人,别人往往会高看一眼。
90年代初,我作为新华社记者采访当时山东主要领导,他介绍完山东的基本情况后,突然话锋一转,拿出一个小本子,郑重其事的说:“王记者啊,俺们山东人忠厚仗义,全中国都知道,你看这本子上的数据,山东人在中央警卫团有多少,在国旗护卫队有多少,国家领导的秘书、司机、保姆有多少,这都是山东人靠谱的证明啊”!堂堂日理万机的省委书记,对于这些数字如数家珍,让我哭笑不得的同时,也更加坚定了山东是块金字招牌的印象。
为什么大家都偏爱山东人?我想主要和山东人忠勇、靠谱、说一不二的性格有关。连我自己都对山东人高看一眼,有山东人来面试时,总会多留意一下。一般山东的业务委托,有条件我都会亲自去一趟,算下来前前后后去了几十趟山东,再加上我曾经在胶东驻扎半年,拍摄了一部纪录片《北方的躁动——胶东纪实》,也认识了很多山东的好朋友,几乎可以算是半个山东人。
山东是块金字招牌,同样体现在璀璨的文化上。一山一水一圣人,泰山迎日出、播云雨、镇天下;黄河填陆地、丰物产、化苍生;再加上山东作为儒学发源地,儒家三子孔子、孟子、曾子均源于此;以稷下学宫为中心诞生了蔚为壮观的“百家争鸣”。在天下交兵,礼崩乐坏的时代里,山东依旧文风不辍。史书记载:秦汉之际,刘邦“诛项籍,举兵围鲁,鲁中诸儒尚讲颂习礼乐,弦歌之声不绝”,为天下称颂。
山东的历史名人灿若群星,周公、姜太公、管仲、韩信、颜真卿、王羲之苹果12国外大神解id锁、刘勰、李清照、戚继光、蒲松龄……如果说中国的地上文明一半在山西,地下文明一半在陕西,那么纸上文明一半在山东绝对不算夸张。
除了陆上文明外,山东还有总长度达3024公里的海岸线,占全国海岸线总长度的六分之一,自从明代以来,运河经济日渐衰落,以打渔和煮盐为生的沿海荒僻之地开始勃兴,海上山东也露出雏形。
100多年前,坚船利炮敲开了中国的大门,当列强们把目光都投向南方,德国却一眼认准了胶东这块宝地,李鸿章与翁同龢在总理衙门与德使海靖签订了《胶澳租借条约》,租借胶澳地区99年,一座名为青岛的城市从荒凉之地无中生有的迅速崛起,欧风美雨和文明教化在这条绵长的海岸地带深度碰撞与融合。
尽管经历了殖民统治的屈辱与伤痛,掠夺与攫取。但在伤口愈合后,红屋顶、樱花和法国梧桐留在了青岛,德国人的严谨精神也留了下来。正如青啤那句经典广告词所说:“3分钟的泡沫细语国外苹果id美区账号,从1903年开始醇酿”,从海尔和青啤等很多青岛企业身上,都能看出德国工业文明和儒家精神的影子。
在40年间的改革开放年间,山东也没有缺席,与时代同频共振,山呼海应的发展机遇喷薄而出,山东引领着北方的躁动。东明县联产承包比凤阳还要早半年,村镇集体经济快速崛起,海尔张瑞敏成为当时的商业神话,甚至走进哈佛。而且直到今天,山东GDP总量几乎没有跌出过前三,甚至在1982-1985年,山东更是连续四年称霸全国。
除了GDP一度跃居榜首外,彼时山东的其他数据也很亮眼。1990年山东省交通部门公布数据显示:全省公路已达3.9万公里,其中一、二级公路6000公里,居全国之首;已建成港口25处,各种泊位141个,港口密度为全国第一。农村集体经济能人涌现;制造业企业不断引进先进技术,各种硬件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新观念、新思想更是层出不穷,雄心勃勃的山东更提出了“海上山东”的概念,一场跨越世纪的海洋开发潮在山东半岛掀起,风起云涌的大山东,一度是北方诸省中当之无愧的金字招牌。
众所周知,山东古有齐鲁之分。伴随海上山东的崛起,胶东也成为山东版图中的重要一极。齐、鲁、胶东撑起了山东的四梁八柱。
山东号称齐鲁大地,但齐鲁实则并非一体,而是两个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文化源头。
从某种意义上说,齐人很像现代人,好功利,美姿色,重享受,喜欢驰骋沙场建功立业,或外出冒险闯荡江湖,因此齐国出过很多政治家、军事家。齐风的源头或许和姜太公有关,他是建立周朝的首功之臣,因此当地百姓有好功名、重实利的传统。
春秋时代,齐国人管仲曾辅佐齐王称雄一方,孟尝君门客三千名满天下,后来的抗倭英雄戚继光其军队也主要都是由山东齐地人组成,齐人在政治、军事和经商活动中锻炼出来了特有的好战、健谈和敏锐等特质。
中国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成语叫齐人之福,《孟子》中也有“齐人有一妻一妾”的记载。虽然齐人有经邦治世之雄才,但我认为齐国最吸引人的文化其实是世俗文化,可以用饮食男女四个字来概括。
历史上的齐国国力强盛,商业发达,齐人不仅善于治国,更善于享乐,可以说是引领中国休闲文化之先的祖师爷,这可能和东夷遗风有关。重农抑商的战国时代唯齐重商,在我看来中国的第一个经济学家就是管仲: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两句话把人性看得非常清楚,把治家治国讲的明明白白,到今天都很有借鉴价值。在这种重商思想下,齐国可以说是春秋战国最富庶的国家。
伴随经济发展而来的是享乐文化的发达,齐国历史上的很多重大事件都离不开香艳这个特点,除了千古流传的“齐人之福”以外,这里还是中国最早出现娼妓的地方,中国性文化最发达的就是山东齐地。
明清山东文学的明珠,是欲望恣肆的《金瓶梅》与鬼狐飘忽的《聊斋》,这二者都与我们对山东的传统标签完全不沾边。西门大官人和潘金莲的故事就是后世版的齐人之福,我前段时间去了一趟聊城,《金瓶梅》的故事背景就发生在今天聊城的临清市,临清古街中的许多地名、街名、馆名、店名等都与《金瓶梅》里的描述吻合。
而《聊斋》中书生与狐仙的怪谈,到了今天,在莫言笔下可见一斑。不论是写人还是记事,莫言都写得来无影去无踪,鬼神难辨,灵异莫测,这种魔幻主义色彩也是齐地的一大特点。
与齐人相比,鲁国人有明显的不同。分封齐地的是开国重臣姜太公,分封鲁地的则是道德模范周公。鲁人好道义,重文章,齐国出战绩显赫的功臣,鲁国出的却是道德圣贤和文章圣手。孔子、孟子苹果12国外大神解id锁、颜回,讲的都是伦理道德。鲁国出忠臣孝子、文人墨客,就是没出过大政治家或大军事家。
自春秋以来,齐国国力长期凌驾于鲁国之上,而且在文化层面上齐也不逊色,产生于齐大地的成语居然比鲁还多。但今天山东简称鲁而非齐,关键就在于鲁国奠定了整个中国的道统文化,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孟的文化共鸣绵延几千年,形成了世界范围的儒家文化圈,这可以说是山东给中华文明做出的最高贡献。
齐和鲁两者,一个把世俗营造到了极致,一个把伦理约束到了极致,两者各展风姿的同时,也朝着融合的方向发展,孟子在齐国居住时间长达十几年,他的学术思想也受到了稷下道家的熏陶。而一向文质彬彬的鲁国,居然是废除井田制,实施初税亩制度的先驱,这场改革标志着国家汲取能力的第一次大幅增强。齐国攻打鲁国,鲁国想任用吴起为将,但吴起妻子是齐国人,鲁国不信任他。结果吴起回家,直接手起刀落,用妻子的人头求得大将,大败齐国。这个故事多少也从经世致用的角度体现了齐鲁合流的影响。
齐鲁当地的合流,还表现在齐人的求功仅限于为臣,鲁人的求德也仅限于辅王,所以山东在历史上没出过皇帝。在这点上,齐人和鲁人可谓是殊途同归,齐人做的是体制内的豪杰,鲁人追求的是传统语境下的圣贤。各具特色又互相影响的齐鲁文化,构成了山东人性格的基本面。
讲完齐鲁,胶东不得不提。历代以来,中国人民其实都在远离海洋,从文学上也是如此,除了曹操的一首《短歌行》,中国鲜少有描写海洋的诗篇,“海客谈瀛洲”还是“江海寄余生”,更多是诗人的浪漫想象。不确定的海洋往往意味着灾难和变化,所以在农耕文明的传统语境下,中国人对海洋一向敬而远之。
相比之下,在华夏各个组成部分中,山东离海洋最近。在古代中国(从夏商周到秦汉这两千年来),山东的沿海区域也就是胶东,主导着整个中华民族的海洋观。
寻找胶东,梳理胶东,我们可以发现,胶东的定义其实很模糊:有广义的胶东,有狭义的胶东,有大范围的胶东,有小范围的胶东。
2009年,山东省出台《关于建设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的意见》, 从经济发展方面明确了胶东的定义及概念,对胶东半岛的界定则是:“主要包括青岛、烟台、威海、潍坊四市。”这个界定突破了传统的地理范畴,跨越了胶莱河界,将四市全部区域划为胶东。虽然还有分歧,例如青岛人不太愿意自称胶东人等,但总体而言,这一片区域离齐鲁远而离海洋近,走出了独特的发展道路。
近代以来,西方叩开中国国门,胶东半岛乘着海风崛起,烟台,青岛先后成为山东明星。20多年前我曾经拍过一部纪录片,叫做《北方的躁动——胶东纪实》,从南边的日照一直到烟台、青岛、威海,把胶东全走了一遍,对于这片土地有很深的感情。
烟台是胶东半岛的老大,历史上烟台受制于地理位置,偏于一角。在开埠后30年左右,烟台迎来了黄金时代,当时青岛还是个小渔村,济南也相当破落,整个山东省的经济都围绕烟台展开。
20世纪初之后青岛崛起,迅速成为山东新的龙头,烟台被边缘化,但一直没有被打倒。改革开放以来,来自日韩的产业转移浪潮使烟台再度迎来腾飞的契机,并且十分顽强地继续占据着山东第二城的位置,其经济长期强过省城济南,直到济南合并了莱芜,才把烟台挤到了第三。放眼全山东,胶东出来的干部很多,这跟胶东的经济发达有很大的关系。
90年代初,我曾经在胶东进行了大范围采访,时任烟台市委书记是杜世成,此人还是很有水平的,他阐述的整个烟台和大胶东,有高度,有广度,有逻辑,有思路,战略也很清晰。很难想象是从大队党支部书记走出来的干部。可惜他的欲望太强烈,功利心太重,后来出事在所难免,但还是令人遗憾。
采访过程中还有一个精彩的故事,92年小平南巡,全中国掀起开放热潮,当时的山东省领导为了思想解放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口号:只要不装错口袋,只要不上错床,啥都可以干!
没料到后来,胶东走私迅速地猖獗起来,当地一些百姓拉拢官方人员走私韩国汽车,一卡车一卡车地往外拖。我去山东时,好多村支部书记开着现代车来接我,一问都是走私车。我很奇怪,别人走私都是偷偷的进村,胶东却是大白天明火执仗的搞,哪知道村支书同样理直气壮:“不是都在讲发财致富吗?俺是给集体干怕啥?又不往自己口袋装,又上不错床,有啥不行”!
采访结束后,当地一位宣传部干部礼节性地请我吃顿饭。虽然他也不知道我是谁,毕竟归口管理,新华社记者来了,总要一起吃个饭。临行前,双方很客气地寒暄两句,突然他看到墙上挂的电视里中央电视台正在播一档节目。他看一下我,看一下电视,眼神中充满狐疑“诶!那个人长得好像你啊,说话声音也很像,那是你吗?”
电视上正在播的是我为广东拍摄的纪录片《大潮涌珠江》,小平南巡引发了全中国对广东的高度关注,而我有幸参与了这个过程,并拍摄了这部纪录片。这个老兄一看总策划、总导演、总撰稿、制片人、采访人都是我,态度一下子180度大转弯,一把逮住我,然后使尽浑身解数劝我留下。
他说:“南方看广东,北方看山东,山东又看胶东。王记者呀,你把长三角模式、珠三角模式、温州模式都总结了,就剩北方黄河以北的胶东模式没总结,这太遗憾了。你应该来做这个事啊,我们全力配合。”
他的真诚把我打动了,最后我留下一句话,我非常愿意做这个事,但我做不了主,如果你们能把我借调出来,我们可以一起来做。他当时信心满满地说,保证能借到。没想到半年不到,他们真把我从社里借出来拍片子了。
在山东的半年,对我这一辈子来说都获益匪浅。我把胶东每个县市全部跑遍,采访了成百上千人,最后在养马岛上把剧本写了出来,就叫《北方的躁动——胶东纪实》。我现在还记得片子的开头语,其实是对整个北方农村的诠释:
“13亿人口,9亿农民,这是中国的国情。奔市场,亿万农民从田间怎样走向市场?带着这个世纪话题,我从市场经济已经掀起满天嚣声的南方都市广州,来到了北方农村,来到北方日益隆起的经济高地——胶东。“
这部片子首先在山东电视台播出,而后中央电视台两次播出,中央台审批小组对片子的评语是:“此片是多少年来不可多见的,关于北方农村商品经济的大片,看了发人深思,催人奋进。不可多得,建议台里面专批特殊时间播出。”《人民日报》也不惜版面刊登了解说词,还获得了当年的纪录片大奖。
我下海后去胶东做项目,山东老乡们的热情真是没说的,他们开了句玩笑:“你知道吗,你走了以后,你采访过的官员全升官,做企业的全发财了。”以后我每年只要有条件,我都会去一次胶东。但非常遗憾,当年力邀我的那位宣传部干部的仕途之路却让人惋惜。
这位老兄和我年龄相仿,也自诩为策划高手,可惜囿于体制,难以展示才华。自然他对我很敬重的同时,也不太服气。1996年左右,我下海创办王志纲工作室,他也成了主政一方的领导。他专门跑到深圳请我为当地做策划。但邀请但同时也不忘强调:“你不帮我,我也会策划好的,但是首选是你帮我”。
我说:“我帮你可以,但现在我已经下海了,要按照市场规律办事,你不出钱不可能。”事后虽然没有合作,但我们还一直保持不错的关系。
这么多年来我和官场打交道,一贯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偶尔见一面,平时从不主动联系。十多年来,我们又陆续见过几面,大多是我去胶东时,他请我吃顿饭。聊一聊对于当地发展的看法。平心而论,他能力的确很出众,也给当地做了不少贡献,大力推广葡萄种植和葡萄酒生产标准化,还提出葡萄海岸的概念,打下了葡萄酒产业的良好基础。
几年前,我和他在成都偶遇,我请他在书院吃了顿饭,席间还有一帮簇拥着他的山东企业家,那时候他不知为何,已经调到了某个学校当党委书记,喜欢给老板出谋划策,老板们也不知真心还是假意,言听计从。官场的策划是支配资源,市场的策划是整合资源,我用了十多年才补上了市场这堂课,而他却一辈子都处在官场的话语体系中,而且他和那些老板走的有点过于近了,当时我就替他捏了把汗。后来果不其然,不久后听说他了问题,真是让人非常惋惜。
平心而论,这个老兄能力的确很强,也勇于任事,要不然当年他也不会在没半点好处的情况下,忙前忙后把我借来拍片。我认为凭借他的水平,当个副省长绰绰有余,但能力出众的同时,也导致他鹤立鸡群,目视甚高,导致官运不济。我深知这种二律背反的宿命,这么多年来也见过太多类似的故事,这些人都对社会有过贡献,可惜造化弄人,多以悲剧收场,这也算是大变革当中的代价吧。
和很多面目模糊的省份不同,山东人的性格特质非常鲜明。从好的方面来说:山东人厚道、豪爽、讲义气、好交友、讲礼节;当然封建保守、重男轻女等负面评价也不少。
无论夸其厚道还是责其封建,许多人都会指向一个万金油答案:“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俺们大山东是千年孔孟之乡,礼教悠久,在千年儒教浸染下,忠信厚道、封建保守都是正常的。
孔子说过“学而优则仕”,所以山东人热衷于仕途;孔子说过“举国上下交争利,则国之殆矣”,所以山东人瞧不起商人;孔子信奉“中庸之道”,所以山东人墨守成规、凡事不愿出头……山东的问题怪不得父老乡亲们,要怪就怪孔夫子影响太深,着实没办法。
这话乍听上去也有几份道理,就连很多山东人都信了,以至于现在只要一说“山东人保守”,立马就有人说“谁让山东是孔孟之乡呢”,好像山东从春秋战国一直保守到了现在。
但仔细推敲之下,这种说法很难站得住脚,历史上的山东人,曾长期让历代皇帝倍感头大。曾经十余次视察山东的乾隆皇帝就说过:“朕闻山东有不欠钱粮、不成好汉之恶谚”。翻开史书会发现,号称孔孟之乡的山东,实则匪患严重,壮士满地走,占据了古代农民起义的半壁江山。赤眉军、黄巾军、瓦岗寨、黄巢起义、梁山好汉……历朝历代的叛乱,山东人都是主角,到了清朝,叛军更是像雨后春笋般一茬茬猛长,捻军、大刀会、白莲教……就连轰轰烈烈的义和团也起源于斯,这些恐怕不是孔孟之道能解释的。
也有人认为,真正影响山东的不是孔孟之道,而是梁山泊文化。他们解释道:很多山东人相信“生死之交一碗酒”,所以才会重视酒场,而且山东人重视兄弟感情,酷爱排座次,这和水浒何其相似!
在我看来,给山东找魂,孔孟之道还是水浒遗风都对,但不全面。山东真正的魂是“认大哥”。
除了山东外,东北也盛行大哥文化,但山东和东北的大哥貌似相同,骨子里面却是截然相反。东北的大哥文化是一种对自由、个性、范儿的追求,而山东的大哥文化则源自骨子里对权威的崇拜和追随。
山东的“大哥”文化,对上体现为忠君爱国;对中体现为孝顺父母;对下体现为兄弟义气;孔孟之道和水浒遗风是大哥文化的一体两面,不管是忠孝义气,还是传统保守,都是“认大哥”情怀的不同表现。
在这种“认大哥”文化的熏陶下,山东人在正确路线下面是模范,在错误路线下也是模范。为什么?就是因为认大哥,大哥说什么都对。
山东最大的大哥就是孔圣人。1925年,土生土长的张宗昌统治山东后,聘请以保守著称的晚清状元王寿彭担任教育厅长、山东大学校长,在王寿彭的就职典礼上,张宗昌说的很直白:
“俺山东是孔圣人之邦,尽管别的地方有人不敬孔圣人,不读圣贤书,要把线装书抛到茅厕坑里去,俺山东可不准行的……小妞大姑娘到头嫁人做媳妇,不读经书倒也罢了,男学生不饱读圣贤宝训,那怎么行?人人照着孔圣人的道理办,准没错。”
水泊梁山也是如此,大哥说替天行道,兄弟们路见不平一声吼;大哥指哪,兄弟们就打哪,大哥说大秤分金,大碗吃肉,兄弟们一块干,大哥说要讨个封妻荫子受招安,尽管李逵、武松这些人心里面不舒服,但大哥已经说了,咽着眼泪也得走,因为大哥总是对的。
前文讲湖南时曾经提到,湖南人的政治情结浓厚,他们只要有条件就要走仕途,山东人更是如此,重贵不重富的思想极其严重,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走仕途,经商赚钱往往被人看不起。山东人痴迷当官,也崇拜权力,家里有人当官,全家跟着沾光。
90年代前后,临沂的王廷江把价值600万的白瓷厂捐给了集体,企业戴上了红帽子,自己也摇身一变成了村支书,被推举成社会主义教育的典型。一时之间全山东突然冒出了很多小“王廷江”。我对这种现象很感兴趣,特地采访了一个“小王廷江”。
他跟我讲:“虽然工厂捐给集体了,但还是掌握在我手里。这就是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但我从个体户变成了村支书。之前我虽然有钱,但没有安全感,直到当了村支部书记才有安全感。”
我当时不理解,问他什么是安全感,他拿起喇叭给我表演了一段烽烟戏诸侯:“乡亲们!十分钟之后到操场集合,不得有误,不得有误哈,有急事”!
他一喊,全村村民立马甩开东西,从田间地头、屋里炕上开始集合,就像平原游击队和地雷战一样埋头蹭蹭猛跑,几分钟以后,乡亲们全都在操场集合,他又说:“乡亲们,没事了,来了个大记者,想看下大家,都回去吧”!众人散去后,他说:“王记者你看,这就是权力的重要性呀,这就是我为什么要当书记呀”!这段经历深刻反映了山东人对贵和富的看法。
山东重贵不重富,还有一个典型案例。山东省阳谷县的一位老兄,从街头混混、民办教师、科仪厂厂长起步,一路拉关系买官和谋取荣誉,从草莽英雄一步步变身为副部级干部。
最有意思的是,这位老兄还极为特殊,十八大以来有一百多名副部级以上老虎落马,其他人落马的罪名繁多,其中基本都有受贿这一项,他却只有行贿一条罪名。在年龄、入党材料、工作经历、学历、家庭情况等全面造假的情况下,还敢买官买到了司法部,真是老鼠钻到猫窝里,令人啼笑皆非,其实我很能理解这个老兄的想法,就是单纯的想当官,家财万贯不如官帽一顶。
在经济活动中,山东的政府影响力依旧很大,是大政府小市场的典型。这也是今天山东的企业缺乏质的突破,只追求量的扩张的重要原因。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专业化和相关多元化两条路,一些山东企业最喜欢做的却是无关多元化,通过做大堆头来彰显体量。
更有个别山东商人乐意和官员勾搭在一起,他们在公关上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什么都送,因此一度形成了非常严重的现象,直接体现就是好勇斗狠、好大喜功和轻率冒进,一出了问题就是雪崩。
秦池也好、三株也罢,很多山东企业都犯了这个毛病,几代市场英雄也就早早的随风飘零。老板最在乎副部级待遇,关心政治地位,讲究见官大一级的排场,企业早期可以维持一时,但肯定违背市场规律,最后走衰是必然的。
在浓厚“认大哥”情节的背景下,跑关系、攀亲戚、喝大酒成了山东人的三大绝活。
山东人跑关系堪称天下一绝,原来我80年代跑中国采访的时候,有一句流行的顺口溜:“广东靠南洋,山东靠老乡,北京靠中央,东北靠的是战无不胜的思想”。在计划经济的时候,从中央领导,到部委干部很多出自山东,山东人跑步前进时,最早是送大葱,到送苹果再到送海参,之后创造了新方法,开始送保姆!
这个办法实在是高明,通过送保姆控制老头子,因为老头子老了以后谁都不听,保姆最管用,送个好的生活保姆,相当于培养了一个第二长官。从大葱、苹果、大蒜,到秘书、警卫、保姆,一来二去,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大量资源都汇集到山东,这也是山东旧日辉煌的原因之一。
山东的那些基层干部和老板,钻营关系的能力也超出想象。只要想找我,他一定能找到,就算一个人都不认识,几天后也能到我家里坐着,这点我亲身领教过。
二十多年前,临沂的一帮老板来找我,不知道通过什么渠道接上线,说想在临沂模仿碧桂园搞一所贵族学校。当时交通非常不方便,从广东到临沂,飞机、火车、汽车要折腾个两三天才能到,所以我完全没有兴趣。
结果他说:“王老师在哪,我们在哪。不影响王老师的行程,给我十分钟就行了”。那时候深圳还没有机场,我从广州坐飞机,在上飞机前十五分钟见到了这群人,他们已经在机场等了两个小时。一行七八个人,说了半天听不懂的山东话。反正大概意思是书记说让他一定要找到王老师,所以他就来了。
在我马上登机前,他突然拿出一个箱子,我一拎至少有一百斤,打开一看全是各种造型怪异的石头。我很好奇:“为什么要送石头给我呢”?他说,“这是俺们沂蒙山的石头,俺们从山东背过来的”。之后他们花了半小时给我讲临沂的石头多么了不起。石头倒是其次,只是这帮人的蛮劲憨劲还有诚意,真的把我给打动了。这个项目最后也获得了很大成功。
说起攀老乡,山东人也是一把好手。很多省份的人见面之后,往往人情淡薄,寒暄两句告罢,山东人可不一样。当年我拍纪录片时,摄制组的摄影师就是一个烟台小伙子,把老乡情谊发挥得淋漓尽致。从陕西、甘肃一路到新疆天山南北,只要是汉族,经他嘴一说,十个人里至少五六个是山东人,再一问发现都是胶东人,仔细一攀都和烟台有渊源。我当时开句玩笑说,“湖湘子弟满天山”怕是要改成“胶东子弟满天山”了。但他的老乡情节和热情,的确给拍摄带来了不少方便。
拍完片子以后,这个老兄靠攀老乡,居然认识了广东省委的领导,之后把他一家子全部调到广东,现在也过上了幸福的退休生活。上次我和另一个山东籍朋友到广州时,恰好遇到了他,两个山东人像“天王盖地府,宝塔镇河妖”一样接上头,那种他乡遇故知的亲热劲,我从来没在其他省份上见过。
山东人喝酒也是一绝。原来我以为中国喝酒最厉害的是东北人,在全中国闯荡了个遍后,我得出了结论,说要是喝酒喝得最厉害的还是山东人,山东人里面最厉害的是胶东人,胶东人里面最厉害的是文登人。
文登有种60多度的文登学酒,当时我们在文登做项目,北京公司总经理亲自出马,三天之后,人不是接回来的,而是抬回来的。后来我等他醒过来问他:“这个项目怎么样?”他说做什么项目,一下车就接过去喝酒,一喝就喝了三天,主陪、副陪,然后三中全会(先喝白酒,再喝红酒,末了喝啤酒漱口),水陆杂陈,喝的是天昏地暗,干脆被抬了回来。我说:“项目没做成不是耽误了人家吗?”他说人家说没事,宁伤身体不伤朋友,先用喝酒表明诚意,项目以后再说。后来我问那些当地客户呢?结果他们也喝倒了,山东人喝酒还讲究个身先士卒,带头冲锋,最后全部撂倒。
我在山东有很多老朋友,有时去山东,打听老友下落,旁人说走了,我问怎么走的,了解到很多是喝酒喝死的,让我不禁有“访旧半为鬼”之叹。山东人舍命陪君子,酒桌上宁伤身体,不伤感情体现的非常典型。
跑关系、攀亲戚、喝大酒的背后,其实都是认大哥。跑要跑大哥的关系,认要认大哥当亲戚,大部分酒局也是权力的游戏。大哥用喝酒彰显权威和控制力,兄弟用敬酒表白忠诚和服从。就算谈生意喝酒,也要讲究“制度建设”。
时移世易,可能很多做法会变,但“认大哥”的文化基因还是深深的刻在了山东人的骨子里。从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等方方面面深刻的塑造了山东。
山东新任刘书记在国家审计署工作多年,习惯拿数据来说话,也有很多专家学者写过类似的文章,“前人之述备矣”,各项经济数据我也不再赘述,从中能看出滞后的确存在。
2009年,盘踞GDP排行榜第二名5年之久的山东被江苏一举反超。排名上的变化当时并未让稳如泰山的山东有所警觉,直到近10年后的今天,山东人才猛然发现追兵越来越近,标兵越来越远。虽然唯GDP论受到越来越多的诟病,但排名变化背后,经济实力此消彼长的现实不容忽视,现实引发思考,10年间山东到底错过了什么?
前不久,一位山东籍博士给政府开的方子很火,网上跟风出现了很多分析山东症结的文章。言辞之间,不乏一些非红即黑、极端化的表述。其中有人指出,山东就是被强烈的小农经济意识给耽误了。
我倒觉得问题没那么简单。中国本身就是农耕文明的集大成者,从更加宏观的视野上来看,小农意识是北方经济整体较南方逊色的共性问题,而不是山东的个性问题。北方的晋冀鲁豫诸省,哪个没有深厚的农业基础?
从客观上来看,粗放式发展的时代已经结束了,在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发展浪潮下,许多产业结构偏重的地区都面临动力不足的问题,从德国鲁尔区、到美国五大湖区,再到中国的东北地区,概莫能外。资源化、重型化的产业结构奠定了过去山东经济腾飞的基础。但在新的时代下,面临陡增的转型升级压力,山东发展速度变慢很正常。
山东历来有重贵不重富、重官不重商的传统,大政府、小市场的局面根深蒂固。放眼全国,怠政并非山东的特色,但在山东,主要领导不作为的后果尤其严重,因为山东讲究“认大哥”,在政府主导的经济模式下,大哥不作为,下面自然无所为,像没头苍蝇一样。因此人浮于事成了常态,山东也因此走向了“失落的十年”
2013年,智纲智库受山东省有关方面委托,联动孔孟之乡曲阜和邹城,进行曲阜文化经济特区的策划。当时我亲自带队,在孔庙调研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历代帝王给孔庙树碑赠匾,大多是第三代帝王——原因在于:第一代的“主旋律”是平乱。第二代的“主旋律”是致富,到了第三代,“主旋律”是执政的持续性。
从这个角度来看,曲阜项目可谓是天时地利齐备,上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天时;下接三孔(孔府、孔庙、孔林)世界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推广,打造中华文化标志城工程的地利,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历时数月,我们精心做好了方案,几轮汇报后,各方都拍手叫绝,只等省委主要领导批准,就可以乘势而上,哪知一等就是三四年,具体负责人都换了几茬,依旧杳无音信,慢慢也就不了了之。
后来我才知道,领导的心思根本不在这里。当不作为成了政治生态,方案做的天花乱坠也是白搭,唯独可惜曲阜错过了一次绝佳机遇。管中窥豹,足见不作为让山东错过了多少发展的窗口期。
到了现在,刘书记重锤响鼓,好戏连台,不换思想就换人,逼着大家干活,明显是要做一番大事。这对山东而言毫无疑问是好件事,但也要注意不能操之过急,防止出现萝卜快了不洗泥的现象。
日前几张山东省临沂市几张给灶台贴封条的照片火了。图片里三名工作人员正在给一个住户自制的露天土灶贴封条,这真是典型的山东现象。
山东人一旦认了大哥,执行力很强,有力拔千钧之势,当年陈毅说淮海战役就是山东人用小车推出来的。但前提是别把路指错,路一旦错了,只能越走越偏。山东人在正确路线下是模范,错误路线下也是模范。
如今舆论漩涡里的山东,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尤其是和广东的对比,很多人都在深刻反省山东是不是已经全面落后,要甩开膀子努力学深圳。
刘书记猛击一掌是对的,要不然沉睡的山东根本醒不来,大家深刻反思也是好事。但全盘学习深圳,一则学不来,二也没必要。
举个简单的例子,有人说山东人喜欢夸大,经济数据常常带有水分,还取了个外号叫“鲁吹一号”,而广东人宁可少报也不夸张,十分谦虚。
其实这完全是偏见,夸大、瞒产和道德无关,只跟目的有关。山东的价值追求就是升官,广东的价值追求是发财,浮夸是为了升官(政绩和GDP挂钩),瞒产是为了私分(钱到口袋里面可以自己分赃)。老鼠偷油,落袋为安,哪有往多说的?
深圳崛起的密码也很简单。举全国之力,携香港之便、顺应世界产业转移之浪潮,这是时代和国家赋予深圳的特殊使命,山东根本学不来。
第二,深圳是一个大熔炉,不断地淘汰和吸纳,就像筛子一样,米往哪里走,糠往哪里走,沙子往哪里走,最后各归其位。所以深圳才能汇聚四海之人才,刀口舔血,在皇冠上夺明珠,这也和深圳特殊的地位有关,不是想学就能学的来的。
第三,山东不仅有坛坛罐罐,有妻子儿女,有左邻右舍,还有礼义廉耻,忠孝两全。年轻的深圳没有任何负担,每个人到深圳来目标都非常明确,就是来发财的,就像到当年美国西部的淘金潮一样。从经济角度来讲深圳很单纯,虽然没什么深度,但也没什么负担。
但我们换个角度看,从经济而言深圳是有效率的,但在其他方面并不一定值得歌颂。如果说山东像一个睿智的老者,深圳就像个20多岁的小伙子,缺点很明显。在深圳不谈忠诚,连司机的压力也很大,他要安家买房子,要供子女读书,动辄几百万,怎么办?
所以深圳这地方,人情淡如纸,大家都疲惫不堪,惶恐不安,没什么情分礼节可讲。如果山东人要以深圳为楷模全面学习,那真是邯郸学步了。况且即使要学,山东的基因也不可能改变,真把基因都丢了,山东也就不再是山东了。
常有人抨击山东自身产业结构偏重,但我认为这恰恰是山东的优势,新旧动能转换并非一定要追求互联网、大数据等最前沿项目,因为山东已经错过了最佳的介入时期,倘若强行而为,反倒容易舍近求远。
相反,山东在装备制造、重化工等行业具有深厚的底蕴,还有强大的海洋经济基础,稍加改变,就可以形成更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链。稳固根基,再谋求突破,这或许是山东新旧动能转换中的一条捷径。
一个经济体的腾飞,不单单是互联网、新经济就能支撑起来的。以和山东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德国为例,德国也没有什么诸如苹果、微软、谷歌等顶尖的新型科技公司,但在工业制造、通信软件、科技互联网、零售消费日化用品、生物制药、航空航天、金融…..每个领域都有行业知名企业或隐形冠军,德国工业和经济在国际上有极高声誉,德国产品质量更是被人称道。
中国不仅需要华为、阿里巴巴、腾讯等与世界知名公司抗争的大企业,更需要无数在各自领域拥有独门绝技的企业。
而且山东已经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山东的很多产业已经在全国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拥有一大批低调而有实力的“隐形冠军”。我们正在服务的泰山集团就是典型案例,它在体育器械领域已经做到了行业冠军,从手工缝制体育垫子起步,一步步从家庭作坊发展成为制定国际标准的世界知名品牌,全球赛事服务商。这样的企业山东还有很多国外苹果苹果12国外大神解id锁id美区账号,他们在各自领域内已经崭露头角,这些瞄准专、精、尖,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各类行业和产业领域内竞逐“隐形冠军”的企业,才是山东崛起的资本。
就像潍坊市委书记惠新安发表的“万字长文”所说,政府对民营企业最大的支持,就是不干预。在嘉兴、泉州、宁波、苏州、南通等五个南方城市,企业家们普遍反映平时感受不到政府的存在,政府有求必应、无需不扰。
不干预的背后,是政府主导的经济模式让位于市场,是重贵不重富思想的彻底转变。
这种转变的确不容易,山东企业格外迷信政府,政府同样热衷于插手企业经营,由于缺乏制度的规范,政府的角色定位模糊,企业家也常常游走在灰色地带,起高楼和楼塌了都不过转瞬之间。只有当政界、商界和民间都认识到市场才是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力量,以市场为导向,需求为准绳,彻底激活市场的活力,山东才能真正走出停滞。
从休闲时代的角度而言,山东也大有文章可做。山东的精神内核非常坚实,其资源禀赋在黄河流域首屈一指。但山东旅游总体是耗散的,满天星斗独缺一轮明月,其实山东是可以作为一个非常完整的中华文化体验地。从纵向到横向,内陆到海洋,从平原到山区。民风民宿,世俗传说,美食美酒,从水浒到金瓶梅,七侠五义,甚至还有打登州、蓬莱奇观、封神演义,纵横捭阖,这都极具杀伤力的。如今只是喊出了一个好客山东,让央视挣得盆满钵满,当然,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怎么开模具,找抓手,打开一副锦绣画卷,是整个山东急需破解的难题。
80年代我在对比山东和广东时说过一句话,广东相当于一辆日本小轿车,一点就走,不用费劲,很灵巧,但能走多远,能负重多少这是另外一回事。山东相当于一辆黄河牌的超级重卡,重卡启动的时候很缓慢,但是一旦启动起来,就是力排千钧。
根据我这么多年来在中国搞战略策划的经验,我认为在黄河流域一带,山东的官员群体还是相当优秀的。他们在对战略重视,在战术构想上很有一套,执行力也强,只是因为某些原因止步不前了一段时间。很多问题不是解决不了,而是没人解决。不过好在为时未晚。
启动之际,山东更要清晰地认识到战略的重要性,想清楚: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以防在断头公路上折返奔波。
只有真正找到区域和企业发展的魂,统筹好市场与官场,做到老头子(政府)、老板和老百姓的“三老”满意,山东才不至于走偏,才能奔向星辰大海的未来。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正和岛观点。参考资料:2002年中国国家地理山东特辑,齐鲁文化传统的差异(王兆军)